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操作博客的感想

                起初,对博客的基本操作还很陌生,之后,直到这个学期上电脑教学以后,才进一步地去了解博客。开博客新帐号时,幸好有朋友在旁指导和协助,才不至于让我这个“电脑白痴”碰钉。之后,我就开始发帖子,写学习反思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没面对什么问题。
                间中,我也有到网上去参考别人的博客,发现别人的博客设计得很用心和精致。他们将帖子分门别类,分别放入不同的页面里,同时,为每一个页面设一个小标题。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博客,相比起来,我在博客的帖子分类确实有点凌乱。
                于是,我就尝试整理我的帖子,试看开设不同的页面来“安置”它们。我用了不少时间来处理它们。结果还是弄错了。过后就向朋友请教,才成功解决页面设置的问题。
                在开设博客、发布帖子和设计博客内容中,我面对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被解决了,有些则有待解决。目前我的博客内容设计还很简单,基本的东西是有了,但是,我希望可以让“它”变得更好看、有条理、内容也有可读性。
                我相信用心就会不一样。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阅读心得

                阅读了《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后,我发现博客在教学中的功能有很多,包括个人知识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叙事反思工具等三方面。这些功能对学生与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帮助教师与学生组织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时。
                博客的各种结构和特点,包括不断更新、基于时间轴以倒序方式排列的帖子、按照自定义的目录进行分类管理的内容、可以让读者表述自己观点的评论空间等,都符合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所需,提供正在进行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老师与学生发挥的平台。
                我认为博客为教学不少好处。其中,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与交流。其中一个原因是多数学生会对博客教学有兴趣,进而主动去摸索学习。且,运用博客来学习也非常方便,比如,只要按几个电脑按键,就可以把自己对某帖子的评论发布到博客。相信如此省时又方便的特点,会是博客受学生和老师欢迎的原因之一。
                我建议现代的教学应该与时代并进,利用网络科技——博客来教学,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深动有趣,不再约束于传统教学。相信这么一来,学生在学习上会更积极、主动,同时在学习时也乐在其中。

2013年3月3日星期日

实习第三周:教案二


日期:12.07.2012 (星期四)
科目:华文
班级:4V1
人数:43
时间:早上9.15至早上10.2560分钟)
教材:语文基础知识: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能:
i)通过旧有经验及阅读例句,分辨句子的成分。
ii)用“符号分析法”分析句子的成分。
道德价值:专注认真、尊重朋友。
综合技能:听、说、写。
思维技能:作出决策。
教学法:讲述法、说明与描述。
教具:-
步骤/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备注
引起动机
(±10分钟)

句子成分:
i)定义
ii)重要

一、教师在白板上列出两个句子,如:
i.他很俊俏。
ii.妈妈正在写信。
并询问学生这两个句子主要是包含什么成分。
预设的回答:句子一包含主语和谓语,而句子二则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

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句子的成分,并给与纠正,由此引出该天的主要教学内容——句子成分。

三、教师说明句子成分的定义与重要性。
句子成分的定义:是组成的句子部分,它是由句子或短语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句子成分的重要性:
了解句子的成分帮助我们分析句子,即弄清句子的结构,搞清楚词语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成分、各种句型与其表意的作用。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提高辨认句子正误的能力,自觉地应用各种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感情。


综合技能:听、说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引导法、提问法

价值:专注认真
步骤一
(±20分钟)
分组活动
一、教师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并指示学生根据旧有经验讨论以下各项,以及写下要点:

a.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人或事物)。它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是什么。
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点明主语做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中等。
宾语: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它可说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可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更具体、明确。
定语:修饰名词,一般在主语中心语或宾语中心语前面。
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补语:补充说明谓语中心,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b.各个句子所采用的符号;
主谓部分:∥
定语:﹙﹚
状语:〔〕
宾语:﹏
补语:﹤﹥


二、教师指示各组委派代表报告所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聆听后发表意见,教师评述。


综合技能:听、说、写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 、讨论法

价值:专注认真

步骤二
(±20分钟)
展示各句子成分的符号
教师在板书上展示符号分析法的符号:

主谓部分:∥
定语:﹙﹚
状语:〔〕
宾语:﹏
补语:﹤﹥

综合技能:听、读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
价值:专注认真

步骤三
(±)
习题讨论
一、教师挂上写好语文基础知识例句的白板,,并与学生逐一讨论有关句子成分的课题。

二、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尝试回答。

问题与参考答案:
a.(骑车)的小伙子∥﹝已经﹞一掠而过。
b.﹙骑车﹚的小伙子∥﹝又﹞回来了。
c.﹙陈静﹚心里∥﹝却﹞紧张﹤起来﹥。
d.﹙陈静﹚心里∥﹝又﹞是﹙一片﹚黑暗。
e.小伙子∥﹝在她身后﹞跨﹤上﹥车子。

三、教师补充与总结。

综合技能:听、说、写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 、讨论法

价值:专注认真

总结
10分钟)
教师就句子成分做总结
教师重述句子成分的重要性,并简单说明学生易做错的习题。

四、教师让学生做华文作业里的练习。(页17
综合技能:听、说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
价值:专注认真


实习第三周:教案一

日期:09/07/2012 (星期一)
科目:华文
班级:4V3(中四)
人数:43
时间:上午1155分至下午105分(60分钟)
教材:第十六课   声音的联想
预期学习成果:教学后,学生能:
i)欣赏现代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韵文、小说与戏剧。要求能感性地领略其中的意境,并有能力根据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理性地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
ii)朗诵和朗读现代文学作品。要求做到语音清晰,语调自然,感情丰富,语势顺畅。
教学目标:在本课结束后,学生能:
1)说出《声音的联想》的主题思想。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并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懂得运用有感情的方式朗读《声音的联想》这篇散文,并做到语音清晰、语调自然、感情丰富和语势顺畅。

道德价值:专注认真、珍惜、感恩、爱护大自然。
综合技能:听、说、读、写。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说明与描述、感受、思考。
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说明与描述
教具:-
步骤/时间

教学内容
教与学活动
备注
引起动机
(±10分钟)

声音的含义。

何谓人造的声音和自然的声音。

区分人造与自然的声音。

1. 教师抛出问题,问学生声音的含义。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声音是物体振动时所发出来的声波。

教师:没错,或更正确地来说,声音是听觉对所感知的声波所感知的印象。

2. 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可被归纳成两类,即人造的声音和自然的声音。

3. 教师指示学生说出人造与自然声音的例子。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人造的声音包括车笛声、锯木声和敲锣打鼓声;大自然的声音有鸟鸣声、风声和雨声等等。

4. 教师由此带出,即将会教导的课文主题——罗兰的《声音的联想》。

综合技能:听、说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引导法

价值:专注认真
步骤一
(±5分钟)
说明作者背景与写作背景
1.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以及写作背景。

    《声音的联想》是台湾女作家罗兰的一篇散文精品。罗兰(1919),原名靳佩芬,河北省人,河北省立女师院师范部毕业、音乐系肄业。后赴台任职于台湾广播电台等单位。随笔作品甚多,已出小说五部、散文十集,其中小说《绿色小屋》于1985年英译出版。

综合技能:听

思维技能:联想与想象

教学法:讲述法
步骤二
(±10分钟)

学生默读



1. 教师指示学生默读课文。

2.同时,教师把比较深奥的生字新词和解释写在白板上。(包括汉语拼音)
生字新词与解释:
(a)淳朴(chún pǔ       :诚实朴素。
(b)宽敞(kuān cháng):宽阔;宽大。
(c)襟怀(jīn huái       :胸怀。
(d)嚣杂(xiāo zá        :喧嚣吵杂。

3.教师导读课文第一段,同时解释作者在第一段所表达的信息。

4.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然后轮流朗读课文。每一小组负责朗读其中一个段落。

5.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讲评。

6.接着,全体学生重新把课文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综合技能:听、说、读、写

思维技能:联系与想象、感受

教学法:讲述法、诠释法

价值:专注认真

步骤三
(±10分钟)
-点出散文的主题思想


1. 教师吩咐学生思考散文的中心思想。

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散文的主题思想。

教师:同学们,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带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其中表达出作者对城市生活与田园生活的看法。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城市生活感到如何?

学生:作者对城市的生活感到厌烦。

教师:没错。那么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

学生:作者向往田园的生活。

教师:是的。在同学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其实就带出了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中心主题思想就是坦露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生存环境的困惑、焦虑、厌恶与躁动不安,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由性灵的追求

综合技能:听、说

思维技能:思考、分析、判断

教学法:提问法、诠释法、阐释法、引导法


步骤四
(±15分钟)
课文段意解释
1.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学生(其中一位代表)说出所负责段落的段意。

2. 每组学生有十分钟时间讨论答案。

3. 每组派一位代表前来说出段意。

4. 教师纠正及讲评。

综合技能:听、说

思维技能:思考、分析、判断。

教学法:讨论法。


总结
(±10分钟)
总结文章信息

学生读后感
1. 教师总结散文作者——罗兰通过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作者借此文章抒发本身对城市生活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教师指示学生发表本身对散文的看法和读后感。

3. 学生把生字新词的解释写入练习簿里。
综合技能:听、说、写

思维技能:感受、思考

教学法:引导法